- 編號:11187
- 書名:法律的意義追問-詮釋學視野中的法哲學
- 作者:謝暉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時間:2003年1月
- 入庫時間:2003-4-28
- 定價:30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哲學詮釋是非世紀的顯學之一,它與英美的分析學一起,
形成了該世紀西方哲學發展之兩翼。同時,它不但對其他
哲學思潮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也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甚至自然科學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法哲學究
竟如何拓展自己的研究進路?是恪守科學實證的老路還是
另辟蹊徑?本書作為一種嘗試,根據詮釋學的基本原理,
并運用和其相關的實踐哲學、文化一符號哲學和后現代哲
學思潮的研究成果,對詮釋法律現象及以之為基礎的法哲
學理論,從法律與意義、事實與規范、作者和讀者、理解
和解釋、語言與文學、差異與整合、主觀與客觀、方法與
真理等八個方面做出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礎
上,作者試圖建立以詮釋學理念及其分析方法為主導的法
哲學,以區別于以科學理念和分析方法取向的法哲學。本
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類詮釋法律的現象,但同時也涉
及到法律詮釋現象。其中心是突出“關于法律之詮釋”,
以既堅守哲學研究的固有視域,又拓展法哲學研究的新視
域。
目 錄
序
“關于”法律之詮釋
科學與詮釋:法哲學研究的兩種理路
一、法哲學的科學取向與詮釋學取向
二、法哲學研究的詮釋學轉向
三、法哲學詮釋學取向之當代發展及其模式
四、法哲學在詮釋學轉向中對待科學的態度
第一章 法律與意義:什么是詮釋學法學
第一節 法律作為符號
一、法律符號的主體需求背景
二、法律符號的社會文化背景
三、法律符號的自然地理背景
四、規范生活:法律符號下的人類實踐
第二節 詮釋學視野中的法律意義
一、自治與溝通:法律的意義追求
二、法律的本體意義
三、法律的象征意義
四、法律的意義沖突及其救濟
第三節 法律意義“標志”的詮釋學審查
一、法律解釋:詮釋學的前史
二、法律背景的解釋:追尋法律的合法性
三、作者動機的解釋:圖解立法者意志
四、文本內容的解釋:法律的意義確定性追求
五、關于法律的對話:解釋者的“視域交融”
第二章 事實與規范:詮釋學法學的對象
第—節 事實之為詮釋學法學的對象
一、詮釋學法學視野中的事實釋義
二、事實詮釋之一:確定法律的合法基礎
三、事實詮釋之二:判例法的產出方式
四、事實詮釋之三:法律的實踐運用
五、真相的虛妄:事實的沖突與明晰
第二節 規范之為詮釋學法學的對象
一、規范:法律的文本形式
二、語言性的法律規范文本
三、行動性的法律規范文本
四、文字性的法律規范文本
五、相對的理性:規范的沖突與明晰
第三節 事實與規范的矛盾及其處理
一、事實與規范:矛盾的必然性
二、以事實補救規范
三、以規范詮釋事實
四、利益協調:事實與規范的取舍
第三章 作者和讀者:心鏡中的法律圖像
第一節 法律的作者
一、誰是法律的作者:學理詮釋
二、誰是法律的作者:實踐形態
三、作者:創造法律還是表述法律
四、作者心鏡中的法律圖像
第二節 法律的讀者
一、民眾:行動中的閱讀和解釋
二、法律家:應用中的閱讀和解釋
三、法學家:批判中的閱讀和解釋
四、法律閱讀中的誤解、曲解及其原因
第三節 作者與讀者的閱讀秩序
一、作者的閱讀秩序
二、讀者的閱讀秩序
三、秩序中的閱讀
四、詩意的法律
第四章 理解和解釋:法學家心鏡的法律圖像
第一節 法學家理解法律的向度
一、對法律之理解的闡釋
二、追問人類社會實踐的價值關系
三、尋求法律字面背后的邏輯法則
四、解讀人類行為的規范性及其法律意蘊
五、理解法律的隱喻:法學家的法律前見
第二節 法學家解釋法律的立場
一、價值立場:自然正義、神學正義、實證正義
二、規范:現實社會的統治關系
三、事實:人類交往行動的實在關系
四、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的游戲規則
五、文化:尊重不同“類”的固有生活方式”
第三節 法學家詮釋法律的特征及地位
一、精英立場的解釋
二、邏輯化與學理化的詮釋
三、批判和反思的詮釋
四、自治與多元的詮釋
五、法學家詮釋法律的地位
第五章 語言與文字:詮釋法律的工具及效力
第一節 詮釋法律的語言工具及其效力
一、詮釋法律的語言霸權主義
二、通過語言詮釋法律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三、以語言詮釋法律的效力問題
四、以語言詮釋法律的無效問題
第二節 詮釋法律的文字工具及其效力
一、詮釋法律中的文字霸權主義
二、文字霸權主義的精英特征
三、以文字詮釋法律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四、以文字詮釋法律的效力問題
第三節 詮釋法律的其他工具
一、詮釋法律的邏輯工具
二、詮釋法律的修辭工具
三、詮釋法律的語法工具
四、詮釋法律的“科學”工具
第六章 差異與整合:詮釋法律的多樣性及溝通
第一節 詮釋法律的多樣性:表現
一、詮釋法律之表現方式的多樣性
二、詮釋法律之方法的多樣性
三、詮釋法律之目的的多樣性
四、詮釋法律之效力和結果的多樣性
第二節 詮釋法律的多樣性:成因及意義
一、“前見”在場與詮釋法律的多樣性
二、事物的法的本質與詮釋法律之多樣性
三、法律的多元存在與詮釋法律的多樣性
四、詮釋者的主觀意圖與詮釋法律的多樣性
五、詮釋法律多樣性的意義說明
第三節 詮釋法律的整合及其意義
一、詮釋法律的整合:一種美學的維度
二、詮釋法律之整合的原因
三、詮釋法律之整合的一般方法
四、詮釋法律之整合的意義說明
第七章 主觀與客觀:詮釋法律的可能趨向
第一節 詮釋法律的主觀性及其原因
一、詮釋法律的主觀性釋義
二、詮釋法律的主觀性:事物關系的向度
三、詮釋法律的主觀性:法律內蘊的向度
四、詮釋法律的主觀性:讀者視界的向度
第二節 詮釋法律的客觀性及其原因
一、詮釋法律的客觀性釋義
二、詮釋法律的客觀性:事物關系的規律
三、詮釋法律的客觀性:法律文本的規范
四、詮釋法律的客觀性:主體認知的能力
第三節 詮釋法律不同趨向之意義和局限
一、詮釋法律不同趨向的意義及其條件
二、詮釋法律之不同趨向的局限
三、詮釋法律不同趨向之局限的救濟機制
四、第三種可能趨向:詮釋法律的公理性
第八章 方法與真理:詮釋法律的過程與目的
第—節 詮釋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
一、方法的困惑:詮釋學中有關方法之爭的啟示
二、詮釋法律:方法不能缺席
三、認識視野中詮釋法律之方法的特點
四、本體視野中詮釋法律之方法的特點
五、實踐視野中詮釋法律之方法的特點
第二節 達致真理:詮釋法律的憧憬
一、真理的分歧與必要的釋義
二、詮釋法律之真理的絕對主義觀念
三、詮釋法律之真理的相對主義觀念
四、法律:存在的真理與詮釋的真理
五、法律真理的永恒距離與永恒的詮釋
第三節 詮釋法律的相對合理原則
一、詮釋法律的相對合理原則釋義
二、詮釋法律相對合理之歷史根據
三、詮釋法律相對合理之文化根據
四、詮釋法律相對合理之認識根據
五、法律的終極關懷與詮釋法律的永恒
主要參考文獻
一、國內著作
二、譯著
三、英文資料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