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刑事政策的歷史都可以上溯到遠古時
期。早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夏禹和皋陶在舜帝的御前會議上就
治國之道進行過一次討論.皋陶講了下面一段話: “臨下以簡,御
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罪疑惟輕,
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边@其中所包含的極其豐富的
治國思想、刑事政策思想、刑法思想與基本原則等,即使從今人的
眼光看,也是無與倫比的。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關于城邦事
務的認識與管理的政治解說,也為近代西方學者的刑事政策理論奠
定了基礎。
在中國古代,刑、政、刑政、策、政策等字眼早就為人所常
用,其大意都與統治、社會治安和犯罪治理有關。而其中最形象
者,莫過于《大戴禮。盛德》的比喻: “德法者,御民之銜勒也;
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天子,御者; 內史、太史,左右手也。
古者,以德法為銜勒, 以官為轡, 以刑為策, 以人為手,故御天下
數百年而不懈墮。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
故口無聲,手不搖,策不用,而馬為行也。善御民者,正其德法,
飭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 故聽言不出于口,刑不用而治!
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犯罪問題或者社會穩定問題從來就是擺在第一
位的。戰國時期的李悝所著《法經》的開篇第一句就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盜
賊”。因此以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一一刑罰為核心的刑法在各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十分顯要,在中國古代甚至刑就是法,法即為刑。而在作為“治國之道”的政策
層面,是奉行嚴刑峻法的重刑主義,還是實行寬緩平和的懷柔政策,或者寬嚴相
濟、恩威并施,則成為歷代統治者治國安邦所首先考慮的頭等大事。
雖然上述有關運用法律治理國家的思想反映出很高的人類智慧,但只能說是
一些刑事政策(刑罰政策)思想,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刑事政策(刑罰政策)體
系。19世紀的西方學者在批判古典刑法的過程中提出了刑事政策的概念,并在
向現代化國家邁進的過程中逐步發展了刑事政策理論。這些理論對于各國乃至國
際社會的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論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刑事政策概念是
從西方引進而來的,而廣義的刑事政策一一國家和社會整體為了治理或解決犯罪
這一公共問題而制定、實施的戰略、藝術O一一逐漸為國人所接受更是最近的事
情。伴隨著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刑事政策學在中國也逐漸成為一門顯學。
不論學者們對于刑事政策的概念如何界定,都改變不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
即刑事政策是人類社會用來解決犯罪問題的智慧。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刑事
政策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化過程。刑事政策的主體從最初的單純的國家發
展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結合的二元結構,其治理對象從原來的狹義犯罪拓展為
廣義的犯罪現象,其內容從懲罰、打擊演化為預防與打擊并重。在這樣的基礎上
構建起來的刑事政策學, 當然就不是傳統的刑法學、犯罪學、刑事訴訟法學等所
能夠包容的,它必須有自己的學科地位。它與作為事實學的犯罪學不同,也與作
為規范學的刑法學有別。刑事政策學是建立在犯罪學的科學基礎之上,更加關心
懲罰權配置科學性的介乎政治學和法學之間的一門決策科學。
“刑事政策是由社會,實際上也就是由立法者和法官在認定法律所要懲罰的
犯罪,保護‘高尚公民’時所作的選擇!薄倍^選擇,至少是要在幾個被選
方案中擇其一而用之。面對犯罪現象,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可以選擇的反應手段
是多種多樣的,如道義譴責、紀律制裁、行政處罰和刑罰制裁;干預的途徑也絕
不僅限于刑事司法,行業管理、行政管理等途徑也在可選之列。 “刑事政策就是
社會整體據以組織對犯罪現象反應的方法的總和,是不同社會控制形式的理論與
實踐。當然,刑法依然存在,依然是刑事政策的最重要的核心、最高壓區和最亮
點。但在刑事政策領域里,刑法實踐并不是一枝獨秀,而是被其他的社會控制的
實踐所包圍著!倍喾N手段和方法在特定理論的指導下構筑起一個刑事政策的
體系。
西方國家在科學治理犯罪領域已經進行了幾百年的不懈努力。在以研究犯罪
原因和犯罪防治策略為核心任務的犯罪學興起的時候,刑事政策的思想就已經開
始孕育了。從罪刑法定到刑罰個別化,從個人責任到社會責任,從特殊預防到社
會防衛,從懲罰報應到矯治教育,刑事政策也在社會的發展變遷中進行著自身的
脫胎換骨。在犯罪化和非犯罪化、刑罰化與非刑罰化這個雙向的運動過程中,刑
事政策的理論基礎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基本原則日漸清晰,知識體系也愈加完
整。而且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各國在刑事政策領域的共識也越來越多。這
些為我們中國刑事政策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我國歷史上,刑事政策歷來都是當權者統治策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的
很多思想觀點影響至今。比如,法家主張“法無等級”,“嚴刑峻法’’甚至輕罪重
罰,“以刑去刑、以殺去殺”。又比如,儒家主張“禮刑并用,德主刑輔”,教化
為先,“明德慎罰”, “以德為主,寬猛相濟”, “恤刑慎殺”,反對“不教而誅”,
等等。中國悠久的刑法文化,尤其是其中寬嚴相濟的政策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
刑法改革和法治建設,具有顯著的借鑒意義?梢哉f,一部中國刑法史就是一部
寬嚴相濟史。對待犯罪和罪犯,有寬有嚴,有輕有重;寬嚴相濟,輕重結合,恩
威并用。而從歷史發展的縱向看, “刑罰世輕世重”, “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
中典,刑亂國用重典”,亂世而刑重,刑重反而不治;盛世而刑輕,刑政不用而
治。就在這重與輕、寬與嚴的互濟和結合之間,我們的國家逐步走向成熟和強
盛,我們的刑事政策與刑法也在不斷的變革之中走向進步和文明。
與法律是社會發展客觀需要的記載一樣,刑事政策的產生和發展變化有其必
然性。我國的刑事政策從鎮壓與寬大相結合,到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再到寬嚴相
濟,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
刻調整以及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 因為所有這一切變化必然要反映在治理犯罪的
基本方略上。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長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群眾安全
感。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方針,完善社會治安防控
體系,廣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實到基層,確保社會
治安大局穩定。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著力整治突出治安問題和治安
混亂地區,掃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堅決遏制刑事犯罪高發勢頭。實施寬嚴
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積極推行社區矯正。加強對流浪
兒童、服刑人員子女的關心教育,強化吸毒人員感化和管理,改進刑釋解教人員
幫教安置工作!逼渲械男淌抡咚枷雽τ谕晟菩淌路ㄖ,有效打擊、預防犯罪
和保障人權,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
當前,我國對刑事政策的研究方興未艾,勢頭旺盛。一方面,刑事政策相關
概念、體系等基本范疇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刑事政策的知識得到了廣泛普及。
另一方面,刑事政策研究能夠促進犯罪控制這一社會系統工程的構建,有助于提
高刑事立法質量和刑事司法效能,這正曰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正是在以往刑事政策學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對刑事政策學地位、作用的基本
認識,我們組織編寫了這本刑事政策學教材,期望法學學科和其他與犯罪治理、
預防有關專業的本科學生、研究生, 以及關心犯罪問題的社會人士,能夠借此掌
握刑事政策的基本概念,熟悉古今中外的刑事政策理論, 了解刑事政策的制定、
執行,認識刑事政策發展演化的基本規律。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