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32516
- 書名:超越當事人/職權主義-底限正義視野下的審判程序
- 作者:萬毅著
- 出版社:中國檢察
- 出版時間:2008年1月
- 入庫時間:2008-1-21
- 定價:36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突破了傳統的“當事人/職權主義”這一經典范式,轉而以“底限正義”這一全新的理論視角來診斷和解讀我國刑事審判程序的變遷與走向,并以“憲政/集權型”訴訟模式理論為平臺,探討中國刑事訴訟制度尤其是審判程序改革的理想圖景和基本路徑,這種具有反思性的理論探索對于當前陷入僵局的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
圖書目錄
序
自序
導論 超越當事人/職權主義:刑事訴訟模式轉型與刑事審判制度改革
一、批判:既有刑事訴訟模式研究范式之理論缺陷
二、建構:“憲政/集權”型刑事訴訟模式——中國刑事訴訟模式研究的理想范型
三、比較與借鑒:憲政型刑事訴訟模式與刑事審判制度改革
上篇 刑事審利程序之價值與權力配置
第一章 司法權威與法官角色
一、法官治理與“治理”法官
二、“規訓”法官的機制網絡
三、“治理”法官的中國語境
第二章 司法民主與人民陪審制
一、歷史變遷中的人民陪審制:實踐困境及其應變對策
二、比較法視野下的人民陪審制:作為一種參審制的機理缺陷
三、現實交困中的人民陪審制:錯位的改革/迷茫的走向
第三章 底限正義與審判委員會
一、考察:審判委員會制度的歷史成因
二、評判:關于審判委員會制度存廢的若干理論爭議
三、反思: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合理性——以“底限正義”為視角
第四章 審判獨立與檢察監督
一、問題之一:檢察官應否監督審判
二、問題之二:檢察官能否監督審判
三、問題之三:檢察官如何監督審判
四、結語
第五章 審級獨立與案件請示
一、案件請示制度的歷史源起與現狀
二、案件請示制度的成因透析
三、案件請示制度的利弊分析
四、案件請示制度的改革與走向
中篇 刑事審利程序之原則和基本制度
第六章 控審分離原則與罪名變更制度之選擇
一、立法例審視:比較法視野的考察
二、觀點述評:我國法學界關于罪名變更問題的理論爭論
三、理論進路:訴因制度本土化理論之提出及其論證
第七章 直接言詞原則與刑事缺席審判制度之構建
一、刑事缺席判決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事缺席判決制度的內容
三、我國關于刑事缺席判決的立法與實踐
第八章 集中審理原則與刑事審判期限制度之廢除
一、制度史的梳理與問題的導出
二、比較法視野內的考察
三、理論與實踐層面的駁難
四、改革的走向與進路
第九章 審判公開原則與刑事判決書說理制度之探討
一、判決書說理制度的正當性基礎及其制度設計
二、判決中的不同意見公開制度
第十章 先刑后民原則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之存廢
一、正本清源:“先刑后民”原則的概念與內涵
二、私權受損:“先刑后民”原則的實踐困境
三、價值重申:刑事訴訟應當優先于民事訴訟
四、制度重構:加強對刑事被害人民事權利的程序保障
下篇 刑事審判程序之構造及改革趨向
第十一章 程序合法化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構建
一、關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范圍
二、關于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適格主體
三、關于排除非法證據的法律后果
四、關于排除非法證據需要權衡的因素——“非法證據”與“瑕疵證據”的區分標準
第十二章 程序簡易化與簡易程序改革
一、程序簡易化改革之價值基礎:公正與效率之關系
二、我國簡易程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三章 程序對抗化與量刑程序改革
一、比較法考察:量刑權的程序制約模式
二、我國量刑權程序制約機制之反思與構建
第十四章 程序正當化與死刑復核程序改革
一、政策變遷背景下的死刑復核制度:以死刑復核權的“命運”為中心
二、司法視野內的死刑復核程序:正當化的難題
三、審級改造與程序改革:我國死刑審判制度改革的兩重進路
第十五章 程序合理化與審判監督程序改革
一、憲政型刑事訴訟制度視野下審判監督程序之構造
二、我國審判監督程序之構造特征及其檢討
三、我國刑事審判監督程序的轉型
本書共3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