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這本凝聚著多位作者心血的專著終于付梓出版了。
本書之所以聚焦警方與媒體關系問題,并對警方構建與媒體的互利合作關系斗膽提出不成熟的建議,完全是對公安實踐需求的一種回應。
2003年是我國政府實施政務信息公開制度的標志年,也是公安機關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重視與新聞媒體關系的開始之年。長期以來與媒體交往始終處于強勢地位的公安機關何以會有如此之舉?只要我們對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歷程稍加回顧,就不難給出答案:大眾傳媒的迅猛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各項公安工作產生的強大影響力,必然使公安機關作出重視媒體關系這一符合時代潮流的選擇。
由于我國傳統社會是強國家弱社會的格局,因而受傳統慣性力量的影響,作為國家重要暴力機器的公安機關始終沒有把構建與媒體的良性互動關系擺上工作議事日程。在許多公安領導者和管理者眼中,媒體依然是可以任由公安機關擺布的對象。因循這樣的思維定式,在與媒體的交往中發生打壓、封殺,甚至打罵媒體的現象也就在所難免。
殊不知,我國當今社會的媒體,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影響力上,早已不是昔日的媒體所能比擬。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忽視媒體只能使公安工作陷于被動和尷尬。因此,公安機關必須認清形勢,重新審視警方與媒體關系。公安部有關領導提出的構建與媒體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關系的要求,無疑是順應時代要求的明智之舉,也應該成為各級公安機關致力于實現警方與媒體關系的目標。
細究起來,公安機關與媒體存在著多種維度的關系,兩者之間滲透、糾集著政治、法律、工作、利益等方面的考量因素,這一切使得看似簡單的警方與媒體關系蘊涵著較為復雜的內涵,這無疑增加了雙方關系的協調難度,對各級公安機關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而言,必然是面臨的一種巨大的挑戰。
近年來,已有許多警學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勇敢地應對這一挑戰。面對公安實踐中警方與媒體關系出現的新問題,他們認真思考,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創新,從而為進一步研究該問題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本書的寫作就是在公安實踐的呼喚下,借鑒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而完成的。主編負責確定研究題目,提出研究框架,對全書進行審稿。作者則在收集資料、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完成各章的寫作任務。在寫作過程中,主編和作者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難能可貴的是,由于大家都懷有赤誠的服務公安實踐之心,有對寫作負責的強烈責任感,因此,艱辛的寫作過程成為了各位作者精誠合作和集思廣益的愉快之旅。
本書由導論、九章、結語和附錄組成。各部分的寫作分工如下:
杜晉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系)撰寫導論、第四章、附錄第一節;
高潮(公安部宣傳局)撰寫第三章;
葉氫(廣東警官學院治安系)撰寫第一章;
馬翠琳(福建廈門市公安局宣傳處)撰寫第五章;
段林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系)撰寫第二章第一節;
高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系)撰寫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節;
黎璐瑋(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曹禮海(湖北警官學院)撰寫第六章;
馮永強(江蘇南京市公安局建鄴分局)、張學頓(北京人民警察學院)撰寫第七章;
許永生(廣東深圳市公安局宣傳處)撰寫第八章;
彭耀春(江蘇警官學院)撰寫第九章;
是兆新(《京華時報》社)撰寫結語;
李濤(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撰寫附錄第二節。
值得作者欣慰的是,本書是警學界探討警方與媒體關系的第一部理論專著,對某些問題的探討和梳理具有開創性,一些研究結論在警學界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價值。我們期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對警務實踐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理論上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更多的警界學人關注這一問題,使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的警方與媒體關系能夠早日實現。
由于主編和作者的水平有限,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著作一定與寫作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一些觀點和研究結論方面的疏漏之處及差錯也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提出寶貴的意見。
著者
2008年3月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