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7263
- 書名:焦點對話:情.理.法(二)
- 作者:
- 出版社:政法大學
- 出版時間:2001年11月
- 入庫時間:2002-5-17
- 定價:18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馬 平
1986年進入北京青年報社開始
新聞從業生涯,從編輯做起,先后任
總編室副主任、生活服務部主任、社
會經濟新聞部主任等職。2000年4
月《法治周刊》問世,調任該周刊任
編輯部主任,同時擔任總編輯助
理。其主持的《法治周刊》注重版面
形式與內容上的個性體現,以“重法
理、重服務、重可讀”的三重思路,在
新聞同類欄目中具有一定影響。其
中“法律圓桌”專版創意獨特,并以
其對法理探討的深刻性、多元性為
眾多讀者特別是法律界人士所關
注。
孫 瑜
1984年大學半業后,進入北京
日報社從事新聞編采和報業經營工
作。1989年至1995年間,分別擔任
廣東電臺記者、節目主持人和中央
電視臺國際頻道粵語新聞編輯。
1996年調入北京青年報社編采系
統,分別擔任該報《北京青年》周刊
編輯、新聞采訪部主任、2000年起參
與籌建《法治周刊》并擔任編輯部副
主任,創意策劃并主持“法律圓桌”
欄目。具有大學理工專業、新聞專業
和工商管理(MBA)教育背景、目前
在攻讀工商管理博士學位,F任山
西《生活晨報》執行總編。
解析社會幾何題
“法治周刊”就是變的產物。2000年報社改版,決定創辦一
個專門的法治類周刊。因為法與當代人的生活聯系得從來沒有像
今天這樣緊密,北京青年報要順應這個“大勢”。
“法律圓桌”版隨刊孕生,其新穎的討論形式和對法理的充
分展開式研討,使她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而讀者的法律知識和法
律意識,正是在熱烈的討論和觀點的碰撞中得到了提升。
如果理性地從形式和功效上審視“法律圓桌”,可以發現它
與幾何學有著某種潛在的互通之處。
或許,法律純粹得必須在字里行間、條款條文之中判斷出一
個結論,然而“法律圓桌”卻試圖在一個“圓”字上解析諸多的
社會問題。她把社會上最為敏感的焦點、熱點、難點法律問題
拿來做“引信”,采用專家坦言、百姓群言、社會博言、最終
正言的方式來解決法律問題。桌上,法學專家針鋒相對,直言相
駁;桌下,社會各界議論紛紛,各抒已見,使法理在激烈的碰撞
中越辯越明。讀者與專家通過“法律圓桌”構成了一種特殊意義
上的“互聯網”,這張“網”又是在同一個“圓”上劃出了圓
心、半徑、自徑和圓周。
圓心,一個軸,規定著人要以法律為核心;
半徑,一條線,度量出人在法律面前的行為限度;
直徑,一根鏈,表現著法律對人與社會之間的約定規范;
圓周,一個圈,圈劃出法律統領一切的定性規則。
“法律圓桌”正是通過這個“圓”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圍繞
一個事件主題,以寫進法典中的字詞和將要寫進法典中的語句為
武器,完成著對社會幾何題的破解。而讀者接受的不是簡單的有
形結論,更多的還是對法律與真理更深刻的無形覺悟。